精神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易合并厌食症,机制涉及神经递质系统异常及精神症状干扰,儿童青少年处于发育关键期需非药物干预保障发育,成年患者治疗中要兼顾精神与营养,应对需精神科评估下多维度干预,积极治原发疾病并进行营养支持。
一、精神病患者与厌食症的关联
精神病患者存在合并厌食症的情况,部分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个体,在疾病状态下可能出现进食障碍,包括厌食表现。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妄想、幻觉等症状干扰正常进食意愿,导致食欲减退进而引发厌食;抑郁症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也可能出现进食量减少甚至厌食的情况。
二、可能的机制
1.神经生物学因素:精神病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异常可能参与厌食的发生。例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影响食欲调节通路,使得患者对饥饿的感知及进食动机发生改变;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也可能与精神病患者的进食障碍相关,影响食欲的正常调控。
2.精神症状影响:精神病患者的核心症状如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会干扰其正常的进食行为。比如,患者可能因妄想认为食物有毒而拒绝进食,或因情感淡漠对进食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厌食现象出现。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此阶段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合并厌食症会严重影响身体发育。需综合评估精神症状严重程度,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改善营养状况,如通过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游戏化进食引导等方式,同时谨慎选择精神科用药,避免对进食产生不利影响,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成年精神病患者:在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需关注厌食症对营养状态的影响,制定兼顾精神症状控制与营养维持的方案。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在评估和干预上存在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因社会文化因素对体重关注度更高,需在尊重个体意愿基础上,科学开展营养管理及精神疾病治疗的协同工作。
四、应对要点
对于精神病患者中出现的厌食症,应在精神科专业评估下,结合患者具体病情,采取多维度干预。一方面积极治疗原发精神疾病,通过调整精神科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另一方面注重营养支持,根据患者实际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必要时可借助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模式,保障患者在治疗精神病的同时维持良好营养状态,促进整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