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对外界无反应、大动脉搏动消失、出现喘息样呼吸后可能停止、面色口唇发绀,心电图有室颤等恶性心律,有基础心血管病史者需规范治基础病定期复诊,男性要关注心血管健康控风险因素,老年人应定期检心血管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降风险。
一、突然意识丧失
心源性猝死时,由于心脏骤停导致脑供血急剧中断,患者会迅速出现突然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表现为无法被唤醒,呼之不应。这是因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大脑得不到足够血液供应,从而引发意识障碍。
二、大动脉搏动消失
主要表现为颈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心脏骤停后,心脏无法正常收缩泵血,致使大动脉无法检测到搏动。这是判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体征之一,可通过触摸颈部颈动脉或大腿根部股动脉来初步判断。
三、呼吸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喘息样呼吸,表现为呼吸急促且不规则,随后可能发展为呼吸停止。这是由于心脏骤停后,机体缺氧导致呼吸中枢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
四、面色口唇发绀
因心脏骤停后机体缺氧,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面色及口唇呈现青紫状态,即发绀。这是机体缺氧的典型表现,提示心源性猝死时存在严重的氧输送障碍。
五、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在心源性猝死发生时,心电图常表现为室颤(心室呈无序颤动,无法有效泵血)、无脉性室速(心室率快且无有效的心输出量)等恶性心律失常图形。通过心电图监测可及时发现这些异常心律,对判断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有基础心血管病史人群:本身存在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心血管疾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更高,需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诊监测心脏状况。
男性人群:相对女性而言,因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生率可能更高,需尤其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积极控制风险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率升高,更易突发心源性猝死,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检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人群,心血管系统负担重,发生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增加适度运动等,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