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为P波规律出现房室传导比例固定且PR间期固定不变,发病机制是房室结或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病理性延长致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下传,临床表现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有相关不适,危险因素有年龄基础病、生活方式、病史,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密切监测基础病等,儿童要关注生长发育等,有基础病史者需遵医嘱治疗等。
一、定义及心电图特点
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心电图特征为P波规律出现,房室传导比例固定(如3:2、4:3等),即部分P波后无对应的QRS波群,且PR间期固定不变。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房室结或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的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使得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下传至心室,导致房室传导比例异常。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病、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影响或先天性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
三、临床表现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重者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表现为突然晕厥、意识丧失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若为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表现。
四、危险因素
年龄与基础疾病:老年人易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导致心肌缺血,增加发病风险;儿童需排查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患病几率。
病史:有心肌病、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病史者,更易发生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
五、诊断检查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进一步评估24小时内心脏传导情况,有助于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心脏超声可排查心脏结构异常;血液检查可了解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协助寻找病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密切监测基础心脏疾病,积极控制冠心病、高血压等,定期复查心电图,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儿童:若为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需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评估心脏功能,必要时考虑干预措施,同时避免剧烈运动等加重心脏负担的行为。
有基础病史者:如心肌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基础病,定期复诊;电解质紊乱者需及时纠正电解质水平,避免自行滥用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