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解剖位置沿阴道下降的病理状态,病因有妊娠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加、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临床表现为下坠感及腰背部酸痛、肿物自阴道脱出,采用POP-Q分期,危险因素含年龄、分娩史、慢性腹压增加因素、盆底组织先天发育异常,通过妇科检查结合病史诊断,妊娠期女性需避免长时间站立等,老年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有慢性咳嗽便秘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一、定义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解剖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严重时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的病理状态。
二、病因
1.妊娠分娩损伤:为最主要病因,分娩过程中盆底肌、筋膜及子宫韧带过度延伸或撕裂,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影响盆底组织恢复,易引发子宫脱垂。
2.长期腹压增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腹水、频繁举重等使腹腔内压力持续增高,迫使子宫下移。
3.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部分女性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异常;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组织萎缩退化,易致子宫脱垂。
三、临床表现
1.下坠感及腰背部酸痛:多在劳累后明显,休息可缓解。
2.肿物自阴道脱出:初期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时脱出,卧床休息可自行还纳;严重者肿物不能还纳,长期摩擦可致宫颈、阴道壁溃疡、出血,合并感染时出现脓性分泌物。
四、分度
采用POP-Q(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系统,分为:
0度:无脱垂;
Ⅰ度: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
Ⅱ度: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
Ⅲ度: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
Ⅳ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
五、危险因素
年龄: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组织松弛,子宫脱垂风险增高。
分娩史:多次分娩、难产等增加盆底组织损伤风险。
慢性腹压增加因素:长期咳嗽、便秘等使腹腔内压力持续作用于盆底,易诱发子宫脱垂。
盆底组织先天发育异常:先天性盆底结构薄弱者更易发生。
六、诊断方法
通过妇科检查,医生视诊观察阴道内子宫脱垂程度,并评估盆底肌肉力量等,结合病史综合诊断。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避免长时间站立、重体力劳动,预防腹压增加,定期产检监测盆底情况。
老年女性:绝经后适当补充雌激素,增强盆底组织弹性,定期妇科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
有慢性咳嗽、便秘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腹压对盆底的影响,可通过盆底肌锻炼等方式增强盆底支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