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症状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上自我评价低、思维迟缓,躯体有睡眠障碍、疲劳、食欲改变及躯体不适;治疗包括非药物的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还有药物治疗需遵医嘱;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要关注心理状态,孕妇哺乳期用药谨慎,老年人治疗要综合评估身体机能和基础疾病选择合适方案。
一、症状表现
1.情绪方面:患者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持续感到心情压抑、沮丧,对大多数日常活动缺乏兴趣与乐趣,兴趣减退较为显著,即便面对原本喜爱的活动也难以提起兴致。例如,原本热爱运动的患者可能不再参与相关活动。
2.认知方面:存在自我评价降低的情况,过度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无能、无用,思维迟缓,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难以顺利进行思考和决策。
3.躯体方面:常见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有明显疲劳感,全身乏力;食欲出现改变,可能是食欲减退或增加;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如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等。
二、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患者以更积极、客观的方式看待自身和周围事物。例如,通过训练让患者认识到不合理的认知,并逐步替换为合理认知。
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师通过倾听、安慰等方式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缓解其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
2.物理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手段,可作为辅助治疗方式,通过特定的磁场刺激大脑神经,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但需在专业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
(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专业医生评估后选用抗抑郁药物,如某些特定的抗抑郁药,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需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变化,家长与学校应给予更多关心与支持,避免因学业压力等因素加重病情,心理治疗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需考虑其年龄特点,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干预。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需谨慎,应经医生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后,再决定是否用药,优先考虑对母婴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3.老年人:需综合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全面评估,优先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在选择药物时需关注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