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由异位起搏点提前放电致心脏提前收缩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发生机制是异常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提前放电,诱因有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等生理性因素及心脏本身、其他系统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儿童早搏少见多与感染等有关家长需关注,老年人群早搏多与基础心脏疾病等相关需监测控制,特殊病史人群发生早搏需遵医嘱控原发病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检查。
一、心脏早搏的定义
心脏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心脏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电冲动,导致心脏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一次收缩。根据起源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和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
二、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发放电冲动主导,而心脏早搏是由于心脏内存在异常的异位起搏点,其自律性增高,提前发放电冲动,从而引起心脏提前收缩。
三、常见诱因
(一)生理性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酗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均可刺激心脏,引发早搏。例如,长期熬夜导致身体疲劳,可能使心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诱发早搏。
2.年龄与性别差异:年轻人因生活方式不规律等因素较易出现生理性早搏;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增加早搏发生风险。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脏本身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疾病,可破坏心脏正常电传导,导致早搏。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易引发心肌电活动紊乱,出现早搏。
2.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心脏代谢,影响心脏电生理,诱发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也可干扰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导致早搏发生。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早搏相对少见,若出现多与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家长需关注儿童是否有乏力、胸闷等不适,若发现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发疾病,且避免儿童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早搏多与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或全身代谢紊乱相关。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定期体检,同时注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的行为。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心脏基础疾病或其他系统慢性疾病的人群,发生早搏时需更谨慎对待,应遵循医生指导,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定期复查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