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室充盈及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满足机体代谢需求,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与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表现,核心为呼吸困难、乏力及液体潴留,按发病缓急分急性与慢性,按部位分左心、右心、全心衰竭,相关因素包括基础病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基础病因并采取药物、非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需定期监测心功能、遵医嘱用药等,儿童需及时明确病因、关注生长发育,女性特殊时期需加强监测管理。
一、心衰的定义
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发心室充盈及射血功能受损,致使心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呈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与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核心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及液体潴留。
二、心衰的分类
(一)按发病缓急分类
1.急性心衰: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常见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
2.慢性心衰:呈慢性进展过程,有逐渐加重的乏力、运动耐力下降、水肿等表现。
(二)按发生部位分类
1.左心衰竭:主要引发肺循环淤血,表现为呼吸困难等。
2.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
3.全心衰竭:同时存在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三、心衰的相关因素
(一)基础病因
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因,这些疾病会损害心脏的结构或功能,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能力。
(二)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心脏结构与功能逐渐衰退,发生心衰的风险增加。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衰的发生几率。
(四)病史因素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更易发展为心衰。
四、心衰的治疗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治疗原则
积极控制基础病因,如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同时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非药物治疗(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等)等措施。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心衰患者:需定期监测心功能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还要注意控制液体入量,防止加重水肿。
2.儿童心衰患者:相对少见但病情凶险,需及时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因心衰治疗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生长。
3.女性心衰患者:妊娠、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病情,需加强监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