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致血管闭塞,典型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压榨性疼痛持续超30分钟难缓解,发病有逐步过程,急救需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就地休息吸氧及行再灌注治疗;猝死是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多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主要因恶性心律失常等致心脏电活动紊乱,无典型胸痛表现,急救要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并用AED电击除颤,老年人心梗症状可能不典型基础病史人群风险高年轻人可能因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致猝死。
一、定义差异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致血管闭塞;猝死是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多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主要与心脏电活动异常引发的心律失常相关。
二、临床表现区别
1.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压榨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30分钟,可伴大汗、恶心、呕吐、乏力等,疼痛顽固,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难缓解;
2.猝死: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发病瞬间无明显心肌梗死的胸痛等典型表现,生命体征骤变。
三、发病机制不同
1.心肌梗死: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致相应心肌区域缺血坏死,有逐步发展的病理过程;
2.猝死:心源性猝死多因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致心脏电活动紊乱,无法有效泵血;非心源性猝死可由呼吸骤停、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引发,心源性猝死占主要部分,机制涉及离子通道异常、心肌结构异常等致心律失常发生。
四、急救要点区别
1.心肌梗死: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就地休息、吸氧,及时行再灌注治疗(如溶栓、介入开通闭塞血管);
2.猝死:立即启动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尽快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电击除颤,心源性猝死早期电除颤为关键,心肌梗死急救重点在开通血管恢复心肌血流。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心梗和猝死风险高,心梗可能症状不典型(如仅胸闷、上腹不适),猝死时需迅速识别并急救;
2.基础病史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心梗风险高,需严格控基础病,猝死风险因心脏结构功能异常升高,需定期体检监测心脏状况;
3.年轻人群:可能因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综合征)致猝死,需关注家族心脏病史,不明原因晕厥等需及时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