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有条件者吸氧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长期管理需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且增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用抗血小板、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符合适应证者考虑再灌注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要关注肝肾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女性心肌缺血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细致排查,有基础病史者如糖尿病需严格控血糖、高血压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
一、急性心肌缺血发作处理
当出现急性心肌缺血发作,如胸痛等症状时,首先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有条件者可给予吸氧以改善缺氧状况,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二、长期管理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5克),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2.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肌缺血风险,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也对心血管系统不利,需限制酒精摄入。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降低心肌缺血复发的可能性。
2.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三)再灌注治疗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情况,可考虑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缺血心肌。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心肌缺血时需格外关注肝肾功能,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影响,用药时要谨慎评估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女性
女性心肌缺血有时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气短、乏力等非典型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女性出现相关不适时应更细致地进行排查,如及时进行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检查。
(三)有基础病史者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及不良预后;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血压应更低),以减轻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