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心房肌发生快速无序不协调颤动致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影响心脏泵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老年人更常见,男性略高于女性绝经后接近,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患病风险高,分为初发、阵发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可有心悸气短乏力等表现,易致血栓引发脑卒中心衰,靠心电图诊断动态心电图辅助,老年人需密切关注相关检查,有基础病者要控基础病,生活方式上需戒烟限酒控体重适度运动保持健康方式。
一、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本质是心房肌发生快速、无序且不协调的颤动,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房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入心室,进而影响心脏整体的泵血功能。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年龄因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人中更为常见,≥65岁人群患病率显著增加。
2.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可能接近男性。
3.生活方式影响: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病风险。
4.基础病史关联: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基础心脏疾病者。
三、分型
1.初发房颤:首次发作的房颤,可自行终止。
2.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7天,一般可自行终止,多数≤48小时。
3.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才能终止。
4.永久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长,无法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需长期维持窦性心律治疗。
四、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此外,由于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导致脑卒中(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还可能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可明确心房颤动的心律特点,如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若合并室内差异传导则形态异常)等。此外,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进一步捕捉无症状时的房颤发作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密切关注房颤相关症状,因老年人发生房颤时更易出现心力衰竭、脑卒中并发症,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2.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治疗,遵循医嘱规范管理房颤,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3.生活方式方面:建议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房颤发生及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