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由嗜心肌病毒感染引发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由病毒直接侵袭及免疫反应致心肌损伤,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等,发病机制含病毒直接作用与免疫反应介导,轻症可无症状或有轻微乏力等,重症有心力衰竭等表现,诊断靠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如心电图等,治疗分一般休息、对症支持及抗病毒,大部分预后好少数可进展,儿童需严格休息观察,老年人要兼顾基础病谨慎用药监测。
一、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嗜心肌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及机体免疫反应共同参与导致心肌损伤。
二、病因
主要由嗜心肌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通过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以及激发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
三、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作用:病毒可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导致心肌细胞受损、溶解、坏死等。2.免疫反应介导: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产生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可对心肌组织造成继发性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四、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乏力、心悸、胸闷等,易被忽视。2.重症表现: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常见症状有发热、乏力、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儿童患者可能还会有精神差、拒食等表现。
五、诊断
1.病史与症状:有病毒感染前驱史(如发热、腹泻等),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肌受累相关症状。2.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如早搏、传导阻滞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等指标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病原学检查:可从血液、粪便等标本中检测出病毒相关抗原、抗体或核酸。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强调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利于心肌修复。2.对症支持治疗:存在心力衰竭时可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存在严重心律失常时,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相应抗心律失常药物。3.抗病毒治疗:有病毒感染证据时,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七、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及时规范治疗可痊愈,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影响心脏功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严格遵循休息等一般治疗原则,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心率、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用药需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注意休息及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