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按心率快慢分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分窦性和异位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与起搏点功能或传导途径改变等有关,常见心悸等症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儿童需关注心脏状况,老年人要定期体检等,女性围绝经期需注意,基础心脏疾病患者要遵医嘱治疗。
一、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心脏正常跳动依赖有序的电活动传导,当电活动的上述特征发生改变时,即发生心律失常。
二、分类
1.按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动过速(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表现为心脏跳动过快相关的异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表现为心脏跳动过慢相关的异常。
2.按起源部位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起源于窦房结的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
异位心律失常:起源于窦房结以外部位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异位心律、室性异位心律等。
三、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与心脏的起搏点功能异常或传导途径改变有关。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均可导致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等出现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四、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自觉心跳异常)、胸闷、头晕、黑矇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猝死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症状有所差异,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心跳过快的不适,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心跳过慢相关的不适。
五、危险因素
1.年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也易发生心律失常。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3.病史: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高于无基础心脏疾病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时需密切关注心脏状况,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家长应留意儿童日常活动中的心跳、面色等表现。
老年人:需定期体检监测心脏电活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以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女性: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需注意调节情绪、保持生活规律,关注自身心脏不适症状。
基础心脏疾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同时避免自行增减药物等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