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分期依据肿瘤浸润范围、肌层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等确定,Ⅰ期分肿瘤局限内膜、浸润深度<1/2肌层、≥1/2肌层;Ⅱ期为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Ⅲ期包括肿瘤侵犯子宫外膜和/或附件、阴道和/或宫旁受累、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ⅢC1为盆腔淋巴结转移,ⅢC2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结转移);Ⅳ期分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黏膜、远处转移,不同分期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
一、Ⅰ期
ⅠA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这是分期中相对较早的阶段,此时癌细胞主要生长在子宫的内膜层,尚未侵犯到更深层的组织。
ⅠB期
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此阶段肿瘤已经开始向子宫肌层侵犯,但浸润深度未达到肌层的一半,需要通过病理检查准确判断肌层浸润程度来确定分期。
ⅠC期
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该期肿瘤向子宫肌层侵犯的程度更深,超过了肌层的一半,同样依靠病理检测明确肌层浸润情况来划分。
二、Ⅱ期
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这里的宫颈间质受侵意味着癌细胞已经累及宫颈的间质组织,但还没有扩散到子宫以外的部位,是肿瘤从子宫体向宫颈侵犯的阶段。
三、Ⅲ期
ⅢA期
肿瘤侵犯子宫外膜和/或附件。即肿瘤不仅局限于子宫体内部,还侵犯了子宫的外膜以及(或)附件组织,如卵巢、输卵管等。
ⅢB期
阴道和/或宫旁受累。此期癌细胞已经侵犯到阴道组织和(或)宫旁组织,阴道受累可能表现为阴道壁有肿瘤浸润,宫旁受累则是肿瘤向子宫周围的组织蔓延。
ⅢC期
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其中ⅢC1为盆腔淋巴结转移,ⅢC2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结转移。该期重点关注淋巴结是否有癌细胞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指肿瘤细胞扩散到盆腔内的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则是癌细胞转移到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区域,根据转移的具体淋巴结部位进一步细分ⅢC1和ⅢC2。
四、Ⅳ期
ⅣA期
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黏膜。这是分期中相对较晚的阶段,肿瘤已经侵犯到膀胱或直肠的黏膜层,涉及到器官的实质性侵犯。
ⅣB期
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转移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即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如腹腔内其他器官出现转移,或腹股沟淋巴结发生转移等情况。分期主要依据肿瘤的浸润范围、肌层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来确定,不同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早期的Ⅰ期患者可能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而晚期的Ⅳ期患者治疗方案会更为复杂,需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手段。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在身体耐受性等方面影响治疗选择,但分期本身是基于肿瘤的病理特征来严格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