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是因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引发肺动脉高压进而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疾病慢性常见,病因含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分类分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有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的呼吸衰竭、右心衰竭表现,检查有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治疗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心力衰竭,缓解期加强锻炼防治原发病,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病情,儿童少见需谨慎用药及时明确病因。
一、定义
肺源性心脏病是因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引发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发生改变的疾病,临床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较为常见。
二、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最主要病因,约占80%-90%,此外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也可引发。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严重脊柱畸形、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影响胸廓活动,导致肺功能受损,进而引发肺源性心脏病。
3.肺血管疾病:肺动脉栓塞等肺血管病变可使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肺源性心脏病。
三、分类
1.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肺动脉栓塞等急性因素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急性扩张和功能障碍。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慢性病变逐渐发展而来,病程较长,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四、临床表现
1.代偿期: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活动后有心慌、呼吸困难等表现,查体可见肺气肿体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
2.失代偿期
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加重,夜间尤为明显,常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等。
右心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且有压痛、下肢水肿等表现。
五、检查方法
1.血气分析:可了解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状况。
2.心电图:可见右心室肥大等改变。
3.胸部X线:能发现肺动脉高压征等表现。
4.超声心动图:可测定右心室增大等情况。
六、治疗原则
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选用合适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通畅呼吸道:通过祛痰、平喘等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采用氧疗等方式纠正呼吸衰竭。
控制心力衰竭:针对右心衰竭进行相应治疗。
2.缓解期:加强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防治原发病,延缓病情进展。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因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应定期就医检查。
儿童:肺源性心脏病相对少见,若发生需及时就医,治疗时需谨慎用药,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