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意思
1度房室传导阻滞核心特征是PR间期延长且每个心房激动能传至心室,发生机制为房室结传导延迟,常见病因有生理性(如部分运动员)和病理性(心肌缺血、心肌炎、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临床意义是单纯时多无症状但需结合基础病史评估,处理原则是无症状无基础病定期随访,有基础病则治原发病,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等、有基础病史者遵方案复查调整、儿童少发需排查先天异常等由专业儿科医生评估管理且谨慎用药。
一、定义及心电图特征
1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电图上的一种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表现,其核心特征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心房激动均能传至心室。心电图具体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超过0.20秒(老年人PR间期超过0.22秒)。
二、发生机制
主要是房室结部位的传导延迟,正常房室结传导速度相对较慢,当传导功能出现轻度异常时,就会导致PR间期延长,但心房激动仍可依次下传至心室。
三、常见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部分长期从事体力活动的人群(如运动员),因心脏功能较好,可能出现生理性1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是机体适应长期运动的一种表现。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受损,可影响房室结传导,引发1度房室传导阻滞。
2.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累及房室结时可导致传导异常。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干扰心脏传导系统,导致PR间期延长。
4.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电活动,进而影响房室传导。
四、临床意义及处理原则
(一)临床意义
单纯的1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数情况下本身不产生明显症状,对心脏泵血功能影响较小。但需结合患者基础病史等综合评估,若合并其他严重心脏疾病,则需重视。
(二)处理原则
若无明显症状且无基础心脏疾病,通常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心电图观察PR间期变化即可。若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肌缺血、心肌炎等),则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可能减退,更易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关情况,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及心脏功能,注意避免劳累,保持规律作息,若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需及时就医。
(二)有基础病史人群
如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遵循原发病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关注1度房室传导阻滞与基础病的相互影响,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三)儿童
儿童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排查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等情况,且儿童对心脏传导异常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需由专业儿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