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等常见感染及相对少见的细菌等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物等)引起,轻症可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心悸等,重症会出现胸痛等严重症状,诊断通过病史与症状、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充分休息)、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或原发病)、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心衰、心律失常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严格休息等,孕妇要综合评估并多学科协作,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且用药谨慎。
一、定义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物等)引起,心肌的炎症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病因
1.感染性病因: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如白喉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引发心肌炎,但相对少见。
2.非感染性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中毒(如酒精、重金属中毒等)、放射损伤等也可导致心肌炎症。
三、临床表现
1.轻症: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心悸、胸闷、乏力等,易被忽视。
2.重症:病情较重时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水肿、晕厥甚至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结合心悸、胸痛等相关症状。
2.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受损)、血常规、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3.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4.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运动情况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以减轻心脏负担。
2.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性病因,如病毒感染可遵医嘱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非感染性病因则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出现心力衰竭时给予相应抗心衰治疗;存在心律失常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心肌炎时需严格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异常需及时就医,且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孕妇:孕妇患心肌炎时需综合评估病情,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及时与产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协作制定诊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相对较弱,患心肌炎后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心脏功能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且用药需更谨慎,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