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度近视眼底病变
高度近视指近视度数≥600度引发眼底结构与功能异常病变,常见病理改变有豹纹状眼底、视盘周围萎缩弧、黄斑病变(含出血、劈裂、新生血管)、周边视网膜变性等,相关影响因素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儿童青少年需控用眼时间、增户外活动、定期检眼底防视网膜问题,成年人需定期监测眼底、注意用眼卫生防外伤及及时就医。
一、高度近视的定义及眼底病变的基础关联
高度近视通常指近视度数≥-6.00D(600度)的屈光不正状态,在此基础上引发的眼底结构与功能异常的一系列病变即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
二、常见病理改变及表现
(一)豹纹状眼底
因高度近视导致脉络膜血管层变薄,眼底可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呈现类似豹纹的外观,是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较早期的表现之一。
(二)视盘周围萎缩弧
视盘周围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发生萎缩,形成白色或黄白色的弧形斑,环绕视盘,是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典型征象。
(三)黄斑病变
1.黄斑出血:高度近视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或视网膜结构脆弱,易发生出血,影响中心视力,表现为视物模糊、暗影等。
2.黄斑劈裂: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劈裂,可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
3.黄斑新生血管:异常的新生血管长入黄斑区,可引起黄斑水肿、出血等,严重影响视力。
(四)周边视网膜变性
如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等,周边视网膜组织出现结构异常,这些变性区域容易引发视网膜裂孔,进而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高度近视多在青少年期开始发生,随着年龄增长,眼轴持续延长,眼底病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儿童青少年时期需尤其关注用眼习惯以防控近视进展及眼底病变发生。
(二)性别因素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三)生活方式
长期近距离用眼、用眼环境光线不佳、缺乏户外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近视发生及进展风险,进而提升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发生概率。
(四)病史因素
有高度近视病史的患者,需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并及时干预,若既往已存在眼底病变,病情可能随时间推移而进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近视发展的关键阶段,若已发生高度近视,需严格控制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长,定期进行视力及眼底检查,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周边视网膜变性发展为视网膜裂孔或脱离,影响视力发育及眼部健康。
(二)成年人
成年人高度近视患者也需定期监测眼底情况,日常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眼部受到外伤,一旦出现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早期处理眼底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