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致心房冲动无法传入心室使心房心室活动独立的心律失常,其解剖生理基础是正常电活动经窦房结等传导至心室,病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病因治疗及心室率过慢处理,病因治疗包括治冠心病等,心室率过慢需视情况植入起搏器且不同人群植入有相应考量。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出现异常,致使心房的冲动完全无法传入心室,进而使心房与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一种心律失常。
一、解剖生理基础与发病机制
正常心脏电活动由窦房结发出冲动,经心房传导至房室结,再通过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传导至心室,保证心房与心室有序收缩。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结以下的传导系统发生病变,阻断了心房向心室的电传导,使得心房冲动不能下传至心室。
二、病因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时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病毒性心肌炎等有关;成人常见于冠心病(如心肌梗死导致传导系统缺血坏死)、心肌病、心脏手术损伤(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药物毒性作用(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等。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不同病因导致的概率因性别相关疾病谱不同有差异,例如女性冠心病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女性若患冠心病,可能因其他因素影响传导系统。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风险,进而提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几率;缺乏运动、肥胖等可加重心脏负担,影响传导系统功能。
病史因素:有心脏病史(如既往心肌梗死、心肌病等)、曾接受心脏手术、有电解质紊乱病史等人群,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风险更高。
三、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不等,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感心悸、乏力;重者因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式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关键,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波频率大于QRS波群频率,QRS波群形态依阻滞部位而定,若阻滞在希氏束近端,QRS波群形态正常,阻滞在希氏束远端或双侧束支,则QRS波群增宽畸形。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长时间记录心电图,有助于评估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昼夜变化等。
五、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治疗冠心病、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相关致心律失常药物等。
心室率过慢的处理:若患者有症状或心室率显著缓慢,需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合适心室率,保障心脏有效泵血功能。儿童患者植入起搏器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密切关注患儿生长发育及心脏功能变化;老年人植入起搏器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基础疾病等,确保手术安全及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