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病变类型及病理特征包括最常见的内膜样癌分高中低分化、恶性极高的浆液性癌呈乳头状伴砂粒体、相对少见的黏液性癌分高中低分化预后稍差,分子生物学改变有约半数存在p53基因突变、PTEN基因失活常见、约七至八成患者ER、PR呈阳性与内分泌治疗反应相关,病变浸润与转移包括向肌层浸润分分期、淋巴转移重要且有淋巴结转移预后差、晚期血行转移至肺骨等,相关因素影响是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肥胖等生活方式为危险因素、部分家族性与基因遗传如林奇综合征人群发病风险高。
一、病变类型及病理特征
1.内膜样癌: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类型,约占80%-90%。组织学上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高分化者腺体结构规则,细胞异型性轻;中分化者腺体结构稍紊乱,细胞异型性较明显;低分化者腺体结构破坏严重,细胞异型性显著,可见实性癌巢。
2.浆液性癌:恶性程度极高,约占10%。镜下癌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常伴有砂粒体,核分裂象多见,易发生肌层浸润及远处转移。
3.黏液性癌:相对少见,约占5%-10%。肿瘤细胞分泌黏液,腺体结构类似宫颈黏液腺癌,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预后相对内膜样癌稍差。
二、分子生物学改变
1.p53基因突变:约50%的内膜癌存在p53基因突变,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突变后失去正常功能,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2.PTEN基因失活:PTEN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其失活在子宫内膜癌中较为常见,可影响细胞的生长、凋亡及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态:约70%-80%的内膜癌患者ER、PR呈阳性,其状态与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相关,阳性者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性较高。
三、病变的浸润与转移
1.肌层浸润:内膜癌可向肌层浸润,根据浸润深度分为不同分期(如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浸润肌层深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浸润越深,预后相对越差。
2.淋巴转移:是内膜癌重要的转移途径,可转移至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差。
3.血行转移:晚期患者可出现血行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肺、骨等远处器官,血行转移提示肿瘤进展至晚期,预后不良。
四、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老年女性需更密切关注子宫内膜变化。
2.生活方式:肥胖是内膜癌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刺激子宫内膜易导致病变;长期无排卵性月经、未生育等生活方式也与内膜癌病变相关。
3.家族遗传病史:部分家族性内膜癌与基因遗传相关,如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相关基因变异的人群,内膜癌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此类人群需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