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起源于卵巢组织与遗传、内分泌等相关早期无症状随病情进展现腹胀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及CA125结合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化疗靶向预后与分期等相关需长期随访子宫内膜癌发生于子宫内膜与雌激素过度刺激等相关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等诊断靠分段诊刮宫腔镜等治疗以手术为主辅放化疗等预后与病理等有关需定期随访。
一、卵巢癌
1.定义与发病机制
卵巢癌是起源于卵巢上皮、间质等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患卵巢癌风险显著升高,此外,内分泌紊乱、长期持续排卵等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2.临床表现
早期卵巢癌常无特异性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腹胀、腹部肿块、腹水、消瘦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因肿瘤转移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症状,如肝转移可致肝区疼痛、黄疸等。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方面,超声可初步筛查卵巢肿物,CT、MRI有助于评估肿瘤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肿瘤标志物CA125对卵巢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病理活检确诊,病理活检是明确卵巢癌病理类型及分期的金标准。
4.治疗手段
手术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患者可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需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常辅以化疗(如铂类联合紫杉醇方案),近年来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为特定基因突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5.预后及随访
卵巢癌预后与分期、病理类型等相关,早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患者需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
二、子宫内膜癌
1.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病与雌激素长期过度刺激密切相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育、晚育等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此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未绝经者可出现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等,部分患者有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伴有恶臭。
3.诊断方法
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方法,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情况,并可取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等可辅助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
4.治疗手段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分期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如早期患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辅以放疗、化疗等,对于晚期或复发患者可考虑综合治疗。
5.预后及随访
子宫内膜癌预后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等有关,高分化癌预后相对较好,低分化癌及晚期患者预后较差。患者需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阴道超声、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复发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