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眼病,与病理性眼压升高密切相关,其分类有原发性(闭角型与眼前段解剖结构异常相关分急慢性、开角型是房水外流通道阻力增加)、继发性(由其他眼部或全身疾病引起)、先天性(与胚胎前房角结构发育异常有关多见于婴幼儿),发病机制是病理性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致其受损且不同类型房水动力学异常机制不同,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会现视野缺损等,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解剖结构、生活方式、全身疾病,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尽早诊治,老年人用药需谨慎。
一、分类情况
(一)原发性青光眼
1.闭角型青光眼:与眼前段解剖结构异常相关,如前房浅、房角窄等,依据病程又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情绪激动、暗室停留过久等诱发,表现为突发的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起病相对隐匿,症状较轻,可逐渐出现视野缺损。
2.开角型青光眼:主要是房水外流通道阻力增加,多为小梁网功能异常,发病较隐匿,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野缺损,晚期可致失明。
(二)继发性青光眼
由其他眼部疾病(如白内障、葡萄膜炎等)或全身疾病等引起,例如白内障膨胀期可导致房角堵塞引发青光眼,葡萄膜炎会影响房水回流从而诱发青光眼。
(三)先天性青光眼
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前房角结构发育异常有关,多见于婴幼儿,可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视力发育。
二、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房水处于动态平衡,病理性眼压升高时,过高的眼压会压迫视神经,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导致视神经纤维受损,进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不同类型青光眼的房水动力学异常机制不同,闭角型主要是房角关闭导致房水排出受阻,开角型主要是房水流出通道的阻力增加。
三、临床表现与危害
早期青光眼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视野会逐渐出现缺损,如周边视野缺失、中心视野缺失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不同类型青光眼的具体表现有差异,先天性青光眼婴幼儿期可通过眼部检查发现角膜增大等异常,原发性青光眼在中老年人中随着病情发展视力逐渐下降、视野缩小。
四、风险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
(一)风险因素
1.年龄: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相对较高,婴幼儿易患先天性青光眼。
2.解剖结构:前房浅、房角窄等解剖结构异常者易患闭角型青光眼。
3.生活方式: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情绪激动、在暗环境中停留过久等可能增加闭角型青光眼发作风险。
4.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可能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增加青光眼发病风险。
(二)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先天性青光眼需尽早诊断和治疗,因为儿童视神经处于发育阶段,延误治疗会严重影响视力发育,治疗多需手术等干预方式。
2.老年人:老年人用药需谨慎,部分青光眼药物可能有副作用,且老年人眼部结构可能有退变,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