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心脏正常节律被打乱由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电冲动致心脏提前收缩的心律失常,按起源分房性和室性早搏,发生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吸烟饮酒喝咖啡等生活方式因素及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因素相关,可通过心电图诊断,偶发无明显症状无基础病者无需特殊治疗,频发或伴基础病等需进一步评估采取医疗措施,老年人和儿童早搏有不同关注要点。
一、定义阐释
心脏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现象,指心脏的正常节律被打乱,由心脏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电冲动,进而引起心脏提前收缩。正常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主导,按规律产生电信号控制心跳。而当心房、心室等部位的心肌细胞异常兴奋,提前发出电信号时,就会导致心脏提前收缩,即发生早搏。
二、分类情况
(一)按起源部位分类
1.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早搏,是较为常见的早搏类型之一。其发生可能与心房受到某些因素刺激(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有关,可导致心房提前发放电冲动引发心脏提前收缩。
2.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相对房性早搏可能对心脏功能影响稍大一些。通常是心室部位的心肌细胞出现异常兴奋性,提前产生电活动使心室提前收缩。
三、发生相关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增加早搏发生的概率。例如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早搏。
2.过度劳累:身体过度劳累时,心脏的负担加重,心肌细胞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引发早搏。比如长时间高强度体力劳动或持续熬夜的人,发生早搏的风险相对较高。
3.吸烟、饮酒、喝咖啡: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饮酒过量会对心脏造成刺激,咖啡中的咖啡因也可能兴奋心脏,这些都可能诱发早搏。
(二)疾病因素
1.心脏疾病: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肌炎(心肌受到病毒等感染引发炎症)等心脏疾病时,心脏的正常结构和电生理功能受到破坏,容易出现早搏。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引发早搏。
2.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血镁等电解质水平异常时,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容易诱发早搏。比如严重呕吐、腹泻导致钾离子大量丢失时,血钾降低,就可能引起心脏电活动紊乱,出现早搏。
四、诊断与应对提示
一般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早搏以及早搏的类型等情况。对于偶发的、无明显症状且无基础心脏疾病的早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而对于频发的早搏或者伴有基础心脏疾病等情况的早搏,则需要进一步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比如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若出现早搏,需要更密切关注其心脏功能变化;儿童出现早搏时,要尤其谨慎排查是否有先天性心脏问题等情况,且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的生活方式调整等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