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分为房性、室性、结性,生理性病因有过度劳累等诱因去除可缓解,病理性包括心血管及其他系统疾病,多数患者无症状或有心悸等表现,检查靠心电图等,无症状生理性早搏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有症状或病理性需针对病因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脏早搏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由心脏的某一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的心脏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二、分类
1.按起源部位分类
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电冲动导致的早搏。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电冲动导致的早搏,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结性早搏:起源于心房与心室之间连接区域(房室结)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电冲动导致的早搏,相对少见。
三、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精神紧张、大量吸烟、过量饮酒、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均可诱发心脏早搏,这类情况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状态下心肌组织受到损伤或电生理特性改变,易引发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也可能导致心脏早搏发生。
四、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心跳暂停感、胸闷、头晕等不适,有时在脉搏上可感觉到提前的搏动后有较长的间歇。
五、检查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早搏的重要手段,可明确早搏的类型及大致频率等情况。
2.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评估早搏的发作频率、分布特点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
六、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生理性早搏: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熬夜、减少咖啡及浓茶摄入、减轻精神压力等多可缓解。
2.有症状或病理性早搏:需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冠心病、纠正甲状腺功能亢进、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于早搏频繁且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选药,且避免不恰当用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早搏时需谨慎评估,多数儿童生理性早搏较为常见,若为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早搏,需根据具体病情由儿科医生综合判断治疗方案,且要特别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二)孕妇
孕妇发生早搏时,需充分评估早搏对妊娠及胎儿的影响。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早搏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若为病理性需在妇产科和心内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相对安全的处理方式,避免盲目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早搏需关注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在选择治疗措施时需更加谨慎权衡利弊,优先考虑对整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