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原因包括口腔局部菌斑牙石堆积、刷牙方法不当、不良修复体及全身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全身性疾病等,解决办法为口腔局部保持清洁、定期洗牙、更换不良修复体,全身需治疗基础疾病,且孕期女性、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牙龈出血的原因
(一)口腔局部因素
1.菌斑、牙石堆积:口腔内长期未清洁彻底,菌斑逐渐堆积形成牙石,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导致牙龈易出血,这是最常见的局部原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80%以上的牙龈出血由菌斑牙石刺激引起。
2.刷牙方法不当: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用力横刷)会损伤牙龈组织,长期如此可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研究表明约15%-20%的牙龈出血与刷牙方法错误相关。
3.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炎症出血,临床中约5%-10%的牙龈出血由不良修复体导致。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患者骨髓异常增生,影响正常血细胞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均易出现牙龈出血,相关统计显示约3%-5%的牙龈出血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
2.内分泌紊乱:孕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发生牙龈炎症出血,妊娠期女性牙龈出血发生率可达20%-50%。
3.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局部易发生感染,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从而增加牙龈出血风险;此外,高血压患者服用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
二、牙龈出血的解决办法
(一)口腔局部处理
1.保持口腔清洁: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口腔各个牙面都能清洁到位;还可使用牙线或间隙刷辅助清洁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菌斑。
2.定期洗牙: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洗牙,去除牙石和菌斑,减轻牙龈炎症,临床实践证明定期洗牙可使约70%-80%因菌斑牙石引起的牙龈出血得到明显改善。
3.更换不良修复体:若存在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更换合适的修复体,消除对牙龈的刺激。
(二)全身因素处理
1.治疗基础疾病: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到血液科进行规范诊治;孕期女性在产后雌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牙龈出血情况多可改善,但产后仍需注意口腔卫生;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期女性:孕期要注重口腔卫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口腔护理,产后及时到口腔科检查修复口腔问题。
儿童:教导儿童正确刷牙,避免用力横刷,发现牙龈出血时需排查是否有刷牙不当或局部牙列问题,必要时就医检查。
老年人:关注全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的全身性疾病,日常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