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心衰是经规范应用标准心衰药物治疗后仍有明显症状且反复住院的心衰状态,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心肌重构持续进展,诊断考量含病史因素与症状体征等,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谨慎评估药物对基础病影响等、儿童患者有特殊护理原则、性别无显著差异但女性特殊生理阶段需调整方案、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需针对性干预。
一、定义
顽固性心衰是指经过规范应用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标准心衰药物治疗后,患者在休息或轻度活动时仍存在明显心衰症状,且需反复住院的心力衰竭状态。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
长期心衰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RAAS等神经内分泌系统持续过度激活,进一步加重心肌重构、血管收缩及水钠潴留,促使心衰病情迁延难愈,例如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RAAS激活会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发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
(二)心肌重构持续进展
心肌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细胞外基质重构等,心肌重构的持续进展会不断损害心脏功能,使得心衰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年龄较大且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心肌重构往往更为显著。
三、诊断相关考量
(一)病史因素
有长期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更易发展为顽固性心衰,不同年龄的患者因各自疾病发生发展特点不同,病史对病情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病,病史对病情的影响更为复杂。
(二)症状体征
患者休息或轻度活动时仍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心衰典型症状,且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相应体征,如肺部湿性啰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脏射血分数、心脏结构等指标,若心脏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心脏结构明显异常等,有助于明确顽固性心衰的诊断。
四、特殊人群相关
(一)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顽固性心衰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活动耐力等,因为老年患者活动减少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心衰的预后。
(二)儿童人群
儿科顽固性心衰相对少见,但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儿童,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严格把控药物使用的年龄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心功能变化等情况。
(三)性别因素
一般无显著特定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妊娠、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影响心衰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反应,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其特殊生理时期对病情的影响及治疗的安全性等。
(四)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盐饮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顽固性心衰病情,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治疗过程中需针对性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建议患者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以辅助改善心衰状况,年龄较小的患者其生活方式主要由监护人引导,需监护人重视并配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