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坏死的心血管急重症,核心机制是在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引发血栓致冠状动脉管腔闭塞使心肌缺血超时限坏死,多数患者有粥样硬化病变,血栓阻塞致心肌坏死伴病理反应,中老年因粥样硬化进程重为高发人群年轻人可因非粥样硬化因素发病,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慢性病未控等生活方式因素可促发,有冠心病家族史或既往冠病史者风险高,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需细致检查,儿童罕见多与特定疾病相关需结合病史等处理且用药有儿科安全原则。
一、基本定义阐释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的心血管急重症。其核心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引发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闭塞,相应心肌区域血流中断,心肌细胞因缺血超过一定时限(通常≥20-30分钟)而发生不可逆损伤坏死。
二、病理机制补充
(一)动脉粥样硬化基础
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及不稳定,易发生破裂、出血,激活体内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在局部形成并迅速阻塞冠状动脉。
(二)血栓形成与血管闭塞
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后,相应心肌区域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无法维持正常代谢,短时间内即出现坏死,病理检查可见心肌纤维呈现凝固性坏死,周围间质伴有充血、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反应。
三、相关影响因素考虑
(一)年龄因素
中老年人群因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而年轻人虽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冠状动脉炎等非粥样硬化性因素引发该病。
(二)性别因素
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快,发病风险接近男性。
(三)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血脂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缺乏运动易引发肥胖、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负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若控制不佳,会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概率,这些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冠状动脉病变恶化,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四)病史因素
有冠心病家族史者,遗传易感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既往有稳定型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病史的人群,提示冠状动脉已有一定程度病变,若病情控制不佳,斑块不稳定时更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需密切监测心血管状态,早期干预。
四、特殊人群提示
(一)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时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促、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需细致观察其生命体征及心血管相关表现,及时进行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以早期诊断。
(二)儿童
儿童急性心肌梗死极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川崎病等特定疾病相关,临床需结合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