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间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相关病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有关危险因素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临床表现为胸痛更重持续时间长可休息时发作等诊断靠症状评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有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心肌缺血等原则特殊人群老年患者需关注肝肾功能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血糖女性患者更年期后发病增需关注雌激素吸烟患者要劝导戒烟各类人群需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有氧运动维持合理体重。
一、定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相关,斑块破裂、糜烂后继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致使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但尚未达到急性心肌梗死的程度。
二、病因
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密切相关,此外,斑块破裂、血管痉挛、血液高凝状态等也可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出现胸痛,疼痛特点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在休息时发作,发作频率增加,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效果可能较差,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胸闷、心悸等不适,病情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四、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依据患者胸痛等典型症状表现初步判断。
2.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可见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有助于辅助诊断。
3.心肌损伤标志物: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可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
4.冠状动脉造影:能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情况,是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范围等。
五、治疗原则
1.稳定斑块:使用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裂风险。
2.抗血小板聚集: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3.抗凝治疗: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扩展。
4.改善心肌缺血: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关注肝肾功能,因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能力下降,用药时要谨慎评估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药物蓄积引发不良反应。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状态,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及降糖治疗方案,维持血糖稳定。
女性患者: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要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对血管的影响,除常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外,可适当关注内分泌相关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干预。
吸烟患者: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及病情进展风险,应劝导患者彻底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
生活方式干预:各类人群均需进行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盐摄入量及脂肪摄入比例,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维持合理体重,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