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怎么引起的
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包括:无孕激素拮抗的长期雌激素暴露(涉及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外源性雌激素摄入、肥胖使雌激素升高、PCOS致雌激素分泌多)、遗传因素(林奇综合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家族病史影响)、高血压(代谢紊乱影响雌激素代谢)、糖尿病(胰岛素等升高刺激内膜增殖)、初潮早绝经晚(雌激素作用时间长)。
一、雌激素过度刺激相关因素
(一)无孕激素拮抗的长期雌激素暴露
1.年龄因素:多见于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但如果存在外源性雌激素摄入过多情况,比如长期服用不含孕激素的雌激素类药物来缓解更年期症状等,就会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因为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增生,孕激素可使其转化为分泌期,无孕激素拮抗时,内膜持续增生,增加癌变风险。
2.肥胖因素: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且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等细胞因子也会影响内分泌平衡,进一步加重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例如有研究发现,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比正常体重女性高2-3倍,就是因为长期处于雌激素过度刺激环境中。
3.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PCOS患者存在内分泌紊乱,常表现为排卵障碍,体内促黄体生成素(LH)相对升高,刺激卵巢分泌较多雄激素,进而转化为雌激素,同时自身存在胰岛素抵抗,影响激素代谢,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几率。
二、遗传因素相关
(一)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
1.遗传机制: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等)突变引起。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人群,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显示,林奇综合征患者一生中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风险可达40%-60%。其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基因功能异常,导致DNA损伤不能正确修复,基因发生突变积累,最终引发子宫内膜癌变。
2.家族病史影响:如果家族中有林奇综合征相关患者,其他家族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遗传突变,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如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其他相关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较高。可能机制与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代谢紊乱,影响雌激素代谢等有关。例如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这会干扰雌激素的代谢过程,使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异常的激素环境中,增加癌变风险。
(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也随之升高,IGF-1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会刺激子宫内膜细胞过度增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代谢异常,影响激素平衡,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三)初潮早、绝经晚
初潮年龄早(<12岁)的女性,子宫内膜受雌激素作用时间长;绝经年龄晚(>55岁)的女性,子宫内膜持续受到雌激素刺激,这两种情况都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几率。因为子宫内膜在整个月经周期中不断受雌激素影响增生、脱落,过长时间的雌激素暴露会使内膜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