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检测需综合多种方法,包括询问病史和症状(针对特定人群及月经、绝经后阴道流血等症状)、妇科检查(初步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分经阴道和经腹,MRI可准确判断分期等)、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性刮宫和活检钳活检获取组织病理检查)、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辅助诊断和监测),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早期发现诊断,为治疗争取时机。
一、病史和症状询问
针对不同人群:对于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人群需重点询问。例如肥胖人群,由于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加患病风险,所以在询问病史时要格外关注体重变化等情况;对于有月经异常(如不规则阴道流血、经期延长等)、绝经后阴道流血等症状的女性都要详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出血量等情况,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二、妇科检查
一般情况:通过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双侧附件的情况等。例如可以初步判断子宫是否有增大、质地是否异常等情况,但这只是初步的筛查手段,不能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清晰地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等情况。一般来说,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不同月经周期有所变化,若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大于5mm或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常增厚等情况都需要进一步关注。通过超声还可以观察子宫肌层是否受侵等情况。例如,当怀疑子宫内膜癌时,经阴道超声可初步评估病变范围等。
经腹超声:对于肥胖、盆腔粘连等经阴道超声检查受限的患者可采用经腹超声检查,同样能对子宫及附件情况进行初步观察,但清晰度相对经阴道超声稍差。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以及有无盆腔外转移等。对于评估肿瘤的分期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例如可以精确显示肿瘤与子宫肌层、宫颈间质等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四、子宫内膜活检
诊断性刮宫(D&G):是最常用的获取子宫内膜组织的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是否为癌以及癌的组织学类型等。操作时需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操作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老年女性子宫萎缩等情况可能增加操作难度,但仍需规范进行。
子宫内膜活检钳活检:相对诊断性刮宫对子宫内膜的损伤较小,能获取较少量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同样可明确子宫内膜的病变情况。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准确取材,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五、血液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肿瘤标志物在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可能会升高,但它不是特异性的标志物,不能单独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癌,但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例如,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A125水平可能会随着病情进展或复发而升高,但一些良性妇科疾病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检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目的,从而为患者的治疗争取良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