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可因生理性因素中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过量摄入刺激性物质引发,也可由病理性因素里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及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导致,还与特殊人群(儿童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或感染心肌炎、老年人基础病及药物影响、女性围绝经期或生理期激素变化)相关。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心脏负荷显著加大,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进而可能打乱心脏电传导系统,引发心脏早搏。例如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运动后,部分人群会出现早搏现象,此乃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的短暂电活动异常情况。
2.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时,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使得体内儿茶酚胺等物质分泌增多,从而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致使心脏早搏发生。比如面临重大考试时压力较大的学生,就可能出现早搏状况。
3.过量刺激性物质摄入:过量吸烟、饮酒或者饮用浓茶、咖啡等,其中的尼古丁、酒精、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神经和心脏的作用,会刺激心脏传导系统,引发早搏。像大量饮酒后,酒精对心肌的直接刺激便可能导致早搏出现。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容易引发早搏。研究显示,一定比例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早搏症状,尤其在心肌缺血发作时更易诱发。
心肌病:诸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会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心脏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而引起心脏电活动紊乱,出现早搏。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广泛受损,心肌收缩力下降,常常伴随早搏发生。
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发心肌炎症,心肌细胞受损,炎症反应会干扰心肌的电生理过程,导致早搏。临床中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病情活动期较易出现早搏情况。
2.其他系统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甲状腺激素对心肌电活动有直接影响,可引发早搏。数据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早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降低,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电位稳定性,使得心肌兴奋性增高,容易发生早搏;低镁血症时,镁离子对维持心肌电稳定起重要作用,缺乏时也会干扰心肌电活动引发早搏。
三、特殊人群相关因素
1.儿童: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发育异常,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会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早搏;另外,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后引发心肌炎,也可能出现早搏,像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并不罕见,易伴随早搏症状。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常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使心脏发生病理改变,增加早搏发生风险;此外,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若使用某些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的药物,也更易诱发早搏。
3.女性: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内分泌环境改变,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增加早搏发生几率;同时,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阶段,激素变化也可能对心脏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早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