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与昆虫叮咬、过敏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及其他如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好发于四肢等部位的结节及剧烈瘙痒,好发于成年人且女性略多,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并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需综合患者个体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合理诊治。
一、定义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二、病因
1.昆虫叮咬:可能与蚊虫、臭虫、跳蚤等昆虫叮咬有关,部分患者可在叮咬部位发病,提示昆虫叮咬是重要诱因之一,研究发现昆虫唾液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发病。
2.过敏因素:过敏体质者在接触某些过敏原后,如食物、药物、接触性物质等,可能诱发结节性痒疹。例如对某些食物添加剂过敏的人群,发生结节性痒疹的风险可能增加,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发免疫失衡,参与结节性痒疹的发病过程。
3.神经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因素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和内分泌功能,从而促发或加重结节性痒疹。有研究表明,神经精神因素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等途径,干扰皮肤的正常代谢和免疫调节,使得皮肤更易出现结节性痒疹的病理改变。
4.其他因素: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与结节性痒疹的发生有关。例如患有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其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进而对皮肤健康产生影响;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内分泌变化较大的时期,结节性痒疹的发病或病情变化可能更为明显。
三、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结节:好发于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也可发生于腰臀部等部位。结节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毫米至1厘米左右,坚实,呈红褐色或黑褐色,表面粗糙,角化明显,外观似疣状。
瘙痒:瘙痒剧烈,患者常因搔抓而致结节表面出血、结痂,长期搔抓还可导致结节周围皮肤肥厚、苔藓样变。
2.好发人群: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均可发病,但上述病因相关因素在不同个体中的作用有所差异。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接触昆虫机会多的人群,昆虫叮咬相关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有过敏史或神经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易受过敏因素或神经精神因素影响而发病。
四、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的结节性损害伴剧烈瘙痒,结合好发部位等表现可初步考虑。
2.鉴别诊断:需与疣状扁平苔藓、肥厚性扁平苔藓、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等疾病相鉴别。例如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皮疹多为对称分布的褐色丘疹,呈念珠状排列,组织病理检查有特异性表现,可与结节性痒疹鉴别。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对于精神紧张者,可适当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2.药物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外用或口服,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遵循循证医学中药物使用的科学依据,以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3.物理治疗:如液氮冷冻、激光治疗等,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物理手段破坏结节组织,缓解症状。
总之,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皮肤病,了解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于准确认识和应对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进行合理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