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是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心输出量不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引发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原发性心肌损害(如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病)和心脏负荷过重(包括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分类有左心衰(表现为肺循环淤血相关症状)、右心衰(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全心衰(兼具两者表现),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常用超声心动图),治疗原则为去除诱因、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重构,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电解质等,儿童心衰多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需早期诊断并个性化治疗。
一、定义
心脏衰竭简称心衰,是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致使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心输出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进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引发心衰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心肌缺血会逐步影响心脏功能。
2.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本身的病变会直接干扰心脏的正常收缩与舒张功能。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使心脏射血阻力增大,心脏需克服更高压力做功,久而久之可导致心衰;瓣膜病也会造成压力负荷过重,影响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
2.容量负荷过重:如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血液分流,或慢性贫血导致循环血量增加,使心脏长期处于容量负荷过重状态,影响心脏功能。
三、分类
(一)左心衰
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相关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初期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痰)等,因左心射血功能减退,肺循环血液淤积。
(二)右心衰
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肝大、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由于右心功能下降,体循环血液淤积,导致相应组织器官淤血。
(三)全心衰
同时具备左心衰和右心衰的临床表现,先出现左心衰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影响右心,进而出现右心衰表现。
四、诊断
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病史方面要了解有无心血管疾病史等;症状和体征可发现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辅助检查常用超声心动图,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射血分数(EF)等指标,EF降低提示心脏射血功能受损。
五、治疗原则
(一)去除诱因
积极控制感染等诱发心衰加重的因素,如呼吸道感染是心衰常见诱因,需及时有效控制。
(二)减轻心脏负荷
通过休息减少心脏做功,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液体潴留,减轻心脏前负荷;应用血管扩张剂等减轻心脏后负荷。
(三)改善心肌重构
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等,这类药物可延缓心肌重构进程,改善患者预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心衰时需更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因老年人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需注意电解质紊乱风险,同时要关注合并症对心衰的影响,如同时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呼吸功能与心衰相互影响,需综合管理。
(二)儿童
儿童心衰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需注重生长发育监测,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合理用药,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需根据儿童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