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间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致斑块破裂等引发,机制与斑块不稳定致血栓、血管痉挛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胸痛较稳定型更剧烈、持续超20分钟可休息时发作及伴随出汗等症状,危险因素含传统的高血压等及年龄、男性等其他因素,诊断靠心电图动态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有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及介入或旁路移植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导致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心肌供血急剧减少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主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表面破损或糜烂,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突然加重,心肌氧供需失衡。此外,血管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等也可参与其发病过程。
三、临床表现
1.胸痛特点:胸痛程度较稳定型心绞痛更剧烈,持续时间通常>20分钟,可在休息时发作,部分患者胸痛性质、频率、持续时间较前改变,如原本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诱因不明显等。
2.伴随症状: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典型胸痛,仅表现为呼吸困难等不典型症状。
四、危险因素
1.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这些因素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斑块不稳定风险。
2.其他因素: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相对女性发病风险更高)、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也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相关。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动态改变,症状缓解后部分ST-T改变可恢复;发作间期心电图可能无特异性改变。
2.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尤其是敏感肌钙蛋白)检测有助于鉴别不稳定型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若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有损伤,倾向于心肌梗死诊断。
3.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及病变性质,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六、治疗原则
1.稳定斑块: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3.改善心肌供血: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4.其他治疗:根据病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以重建冠状动脉血运。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差,使用抗血小板、降脂等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出血倾向等,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不适症状。
2.糖尿病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时,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加重心肌缺血,同时注意抗血小板药物与降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3.吸烟者: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吸烟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4.女性患者: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风险增加,需关注其激素水平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除常规治疗外,需重视心理调节,因心理因素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