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皮肤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等类型。病毒性的有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有相应前驱症状和皮疹表现;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有口腔、手足等部位症状及可能的重症并发症。细菌性的脓疱疮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引起,分大疱性和非大疱性。真菌性的体癣由致病性真菌引起,有环状等皮损表现;手足癣由皮肤癣菌引起,分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寄生虫性的疥疮由疥螨引起,有特定皮肤损害及瘙痒特点。
一、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
1.水痘
病因: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儿童普遍易感,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病毒可潜伏在体内,成年后可引发带状疱疹。
临床表现:发病初期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随后皮肤出现斑疹、丘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常伴有瘙痒,分批出现,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集中在躯干,也可累及头面部及四肢。水疱壁薄易破,结痂后一般不留瘢痕。
2.手足口病
病因: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见,夏秋季高发。
临床表现:患儿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
二、细菌性传染性皮肤病
1.脓疱疮
病因: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或两者混合感染。通过直接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皮肤破损是诱发因素,儿童易患,常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流行。
临床表现:分为大疱性脓疱疮和非大疱性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初起为散在水疱,迅速变为脓疱,疱壁薄,易破溃结痂,痂皮呈蜜黄色;非大疱性脓疱疮常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薄壁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溃后可结成蜜黄色厚痂,可相互融合。
三、真菌性传染性皮肤病
1.体癣
病因:由致病性真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的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温暖潮湿的环境、肥胖、多汗、糖尿病等因素易诱发。
临床表现:皮损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常有丘疹、水疱和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2.手足癣
病因:主要由皮肤癣菌引起,通过接触传染,如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夏季多汗、足部潮湿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水疱鳞屑型表现为足部出现深在性水疱,疱壁厚,不易破溃,伴有瘙痒,数日后干燥脱屑;角化过度型表现为足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裂,冬季加重;浸渍糜烂型多见于足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有渗液,常伴有恶臭,瘙痒剧烈。
四、寄生虫性传染性皮肤病
1.疥疮
病因:由疥螨引起,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内,通过直接接触(包括性接触)传播,在家庭和集体宿舍中易相互传播。
临床表现: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腕屈侧、肘窝、腋窝、乳房下、下腹部、生殖器、腹股沟等部位出现丘疹、丘疱疹及隧道,隧道为灰白色或浅黑色的细线,长约0.5-1cm,瘙痒剧烈,夜间尤甚。婴幼儿疥疮症状不典型,皮疹可累及头面部、掌跖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