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组织结构或功能因病理性改变异常,常见类型包括冠状动脉发生器质性狭窄或阻塞致的冠心病、有遗传等因素的心肌病、胎儿时期心脏大血管发育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致瓣膜病变的风湿性心脏病,会不同程度影响心脏功能,不同人群有相应特点,诊断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存在风险因素人群需定期检查,特殊人群有特定管理要求。
一、定义
器质性心脏病是指心脏的组织结构或功能因病理性改变而出现异常的心脏病,其病理基础是心脏的心肌、血管、瓣膜等结构发生器质性病变,从而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及传导等功能。
二、常见类型及相关机制
(一)冠心病
由冠状动脉发生器质性狭窄或阻塞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等是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逐渐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累积使血管腔狭窄,影响心肌供血,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二)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可能与遗传因素(约20%-35%的患者有基因突变相关遗传背景)、感染(如病毒感染)、中毒等有关,心肌结构和功能逐渐异常,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
2.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肌肥厚可影响心室舒张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
(三)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和环境因素(孕期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均可能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出生后即存在心脏结构上的器质性病变,影响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
(四)风湿性心脏病
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炎症、纤维化、钙化等器质性病变,常见二尖瓣、主动脉瓣受累,影响瓣膜的开闭功能,进而影响心脏血流循环。
三、病理生理影响及相关人群特点
(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器质性心脏病会不同程度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如心肌收缩力下降)、舒张功能(如心室顺应性降低)及心脏节律(如出现心律失常),最终可导致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
(二)不同人群特点
1.老年人: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因素使老年人更易患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需关注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血管及心肌结构异常。
2.女性: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女性在某些阶段(如育龄期后激素变化等)发病风险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妊娠期女性若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会增加心脏负担,需密切监测心功能状态。
3.新生儿及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0.4%-1%,需通过产前筛查(如胎儿超声心动图)及产后早期检查(如新生儿心脏超声)早期发现,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手术等干预措施治疗。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症状包括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体征可发现心脏杂音、心律不齐等;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及功能,如心室大小、瓣膜情况等)、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等。
五、注意事项
对于存在器质性心脏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心肌病遗传史、有长期吸烟史等),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时,需加强孕期管理,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必要时多学科协作制定诊疗方案;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早评估手术等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