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因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致静脉回心血量无法充分排出、引发循环障碍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等;预防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养成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关注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并关怀有心脏病史者。
一、心衰的概念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因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致使静脉回心血量无法充分排出心脏,进而引发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的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如下肢水肿、胸腔积液等)。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可分为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出现呼吸困难等)、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如肝大、下肢水肿等为主要表现)及全心衰竭(兼具两者表现)。
二、心衰的预防措施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一般人群目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需遵循医嘱,通过平稳降压降低心衰发生风险,因为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损伤心肌结构和功能。
2.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如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适量运动及必要时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具体药物遵医嘱)使血糖达标,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及心肌组织,是心衰的重要诱因。
(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等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心脏负担,降低水钠潴留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可影响心脏血液供应,增加心衰发生可能。
2.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同时加重心脏缺血缺氧;过量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损伤,因此需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3.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脏功能储备,但要注意避免在极端天气或身体不适时强行运动。
(三)定期体检
老年人、有家族心衰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可初步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超声心动图能精准评估心脏结构(如心室大小、心肌厚度等)和功能(如射血分数等),通过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以便及时干预。
(四)避免诱发因素
1.防治呼吸道感染:感染是心衰常见诱发因素,尤其冬季等气温变化较大时段,需及时增减衣物,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感染时发热、炎症反应等会加重心脏负担。
2.谨慎用药:避免擅自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等),使用前需咨询医生,防止药物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干扰心脏正常节律或加重心脏负荷。
3.预防快速心律失常:积极处理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因为快速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正常泵血功能,增加心衰发生几率。
(五)特殊人群关怀
1.老年人:需密切关注体重变化,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可能提示液体潴留,是心衰加重信号,行动不便者要防止跌倒等意外,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可定期由家属协助监测体重及进行简单活动能力评估。
2.女性: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要关注心脏健康,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情绪波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心脏功能,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疏导。
3.有心脏病史者: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如冠心病患者需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确保心脏血供稳定,降低心衰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