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的原因多样,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致心肌坏死,胸痛剧烈持久);呼吸系统的胸膜炎(感染等致胸痛与呼吸相关,伴发热咳嗽)、气胸(肺大疱破裂等致突然一侧胸痛,伴胸闷呼吸困难);消化系统的胃食管反流病(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致胸骨后胸痛,伴反酸烧心)、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结石等致右侧胸背部疼痛,进食油腻后发作);其他的神经官能症(精神因素致胸痛部位不固定,伴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肋软骨炎(外伤等致胸前疼痛,局部压痛)。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1.冠心病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男性相较于女性在绝经前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例如,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沉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心肌梗死
发病机制: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完全阻塞冠状动脉,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坏死。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50-60岁是高发年龄段,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可诱发心肌梗死,这些因素会增加心脏负荷,促使斑块破裂等情况发生。
临床表现:胸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相关原因
1.胸膜炎
发病机制: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是较为常见的类型,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或有结核接触史的人群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累及胸膜时也可引发胸膜炎。
临床表现:胸痛常与呼吸有关,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可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
2.气胸
发病机制:肺大疱破裂、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导致气胸。瘦高体型的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出现肺大疱破裂引发气胸。剧烈运动、咳嗽等情况下可诱发气胸,使气体进入胸腔,压迫肺组织。
临床表现:突然出现一侧胸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随后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消化系统相关原因
1.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机制: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是主要原因,饮食因素如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可加重病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人群由于腹内压增高,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临床表现:胸痛可位于胸骨后,常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疼痛可在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吞咽困难等表现。
2.胆囊炎、胆石症
发病机制:胆囊结石阻塞胆管可引起胆囊炎,胆固醇代谢异常、胆汁淤积等是胆石症形成的重要因素。40岁以上人群、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妊娠、肥胖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胸背部,常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四、其他原因
1.神经官能症
发病机制: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导致神经官能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情绪因素影响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多样,可伴有心悸、气短、乏力等多种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症状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
2.肋软骨炎
发病机制:可能与外伤、感染、免疫因素等有关。青壮年多见,女性相对男性发病稍多。胸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可能诱发肋软骨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肋软骨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胸前部位疼痛,局部可有压痛,疼痛可累及单侧或双侧肋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