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组织结构病理性改变致功能异常的病,病因含先天性及后天性的感染、缺血性、高血压、风湿性等因素,常见类型如冠心病因冠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坏死,风心因链球菌感染引发自身免疫累及瓣膜,先心因胚胎期心脏发育异常致结构畸形,临床表现有一般的呼吸困难等及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心脏结构病变,特殊人群有儿童需监测生长发育、老年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女性孕期需加强监测。
一、定义
器质性心脏病是指心脏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而引发功能异常的一类心脏病,其病理基础为心脏的肌肉、瓣膜、血管等结构出现器质性病变,如心肌、心瓣膜、冠状动脉等部位的结构异常改变。
二、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发育异常,如胚胎期心腔、大血管形成障碍,可导致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
(二)后天性因素
1.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迁延可破坏心肌结构,引发心肌病变。
2.缺血性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形成粥样斑块,逐渐阻塞管腔,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高血压: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使心肌肥厚、心室重构,影响心脏正常结构与功能。
4.风湿性因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炎症、增厚、粘连等,引发风湿性心脏病。
三、常见类型及病理机制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心肌因缺血缺氧出现损伤、坏死,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是其核心病理改变。
(二)风湿性心脏病
病理机制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主要累及心脏瓣膜,使瓣膜出现炎症、增厚、粘连、钙化等,影响瓣膜正常开闭功能。
(三)先天性心脏病
胚胎期心脏发育异常,导致心腔或大血管间存在异常通道或结构畸形,如房间隔缺损时,左右心房间出现异常交通,影响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或静息时)、乏力、心悸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常表现为活动时心前区压榨性胸痛;右心衰竭时可出现水肿,如下肢凹陷性水肿。
(二)特殊人群表现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口唇发绀等;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表现可能更复杂,症状可能不典型。
五、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可闻及心脏杂音等异常体征,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闻及瓣膜区病理性杂音。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能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协助判断心肌是否存在缺血损伤。
2.超声心动图:可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瓣膜运动情况,明确心脏结构有无异常及心功能状况,是诊断器质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
3.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部位。
六、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如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糖等基础疾病;病毒性心肌炎需进行抗病毒及营养心肌等治疗。
(二)针对心脏结构病变治疗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采取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严重时可能需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风湿性心脏病:严重瓣膜病变时可能需手术修复或置换瓣膜。
3.先天性心脏病:多需手术矫治畸形,恢复心脏正常结构与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评估手术时机,因其生长发育受心脏结构异常影响较大,早期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二)老年患者
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三)女性患者
妊娠等特殊时期,器质性心脏病可能加重病情,需加强孕期监测和管理,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