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囊肿是甲状腺内含液体的囊性病变,由甲状腺结节或腺瘤囊性变等形成,超声下为边界清的无回声区,病因有先天发育及结节囊性变等,多数良性小囊肿定期随访,大或可疑恶变可穿刺;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细胞局部异常生长的散在病变,由多种病因致,超声表现多样,碘摄入、遗传、放射性等是病因,良性定期随访,恶性多需手术及后续治疗,儿童相关情况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本质
1.甲状腺囊肿:是含有液体的甲状腺结节,本质上是甲状腺内的囊性病变,通常是由甲状腺结节或腺瘤发生囊性变、出血等形成,囊内为清澈或微混浊的液体。
2.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甲状腺结节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多发,其本质是甲状腺组织的异常团块。
二、影像学表现差异
1.甲状腺囊肿: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内部透声好,囊壁薄而光滑。
2.甲状腺结节:超声下可表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实性结节多为低回声,其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等特征对于判断良恶性有重要意义,如恶性结节常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微钙化等。
三、病因方面的区别
1.甲状腺囊肿:可能的病因有:
先天性甲状腺舌管或甲状旁体导管残余导致的囊肿,这类情况与先天发育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但以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常见,因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导管残余形成囊肿。
甲状腺结节或腺瘤发生囊性变、出血,常见于中年及以上人群,可能与甲状腺组织的退行性变、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等因素有关,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增加甲状腺组织退行性变的风险,从而诱发甲状腺结节囊性变形成囊肿。
2.甲状腺结节:
碘摄入异常:碘缺乏或碘过量都可能引起甲状腺结节,在碘缺乏地区,人群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在碘缺乏环境下可能影响甲状腺正常发育及功能,增加结节发生风险;而沿海地区碘摄入过量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也有所上升。
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结节具有遗传易感性,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甲状腺结节,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女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遗传易感性的表现,女性在生理期、孕期、哺乳期等激素波动较大时期,甲状腺结节发生及变化可能更明显。
放射性接触:儿童期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照射的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明显增高,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射性对甲状腺细胞的损伤更易导致异常增生形成结节。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等可伴发甲状腺结节,患者自身免疫紊乱攻击甲状腺组织,引发结节形成,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对更多见,进而增加甲状腺结节发生几率。
四、良恶性判断及处理原则
1.甲状腺囊肿:
多数甲状腺囊肿为良性,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即可,通常每6-12个月进行超声检查评估大小等变化。对于儿童甲状腺囊肿,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谨慎随访,密切观察囊肿有无异常变化,因为儿童甲状腺对治疗的反应及后续影响需要更谨慎评估。
若囊肿较大(直径大于4-5cm)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或怀疑囊肿有恶变可能时,可考虑穿刺抽液等治疗,但穿刺抽液后有复发可能。
2.甲状腺结节:
首先通过超声、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核素扫描等检查初步判断良恶性,对于怀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需进一步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明确诊断。
良性结节的处理:若结节较小、无明显症状且考虑良性,定期随访观察,一般3-6个月超声复查;对于有自主功能性的甲状腺结节(高功能腺瘤),可能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甲状腺良性结节,需谨慎评估治疗风险与获益,因为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结节状态,治疗需兼顾孕妇及胎儿安全。
恶性结节的处理:一旦确诊为甲状腺恶性结节,多需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甲状腺癌根治术等,术后可能还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等后续处理。儿童甲状腺恶性结节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恶性,治疗原则基本遵循成人恶性结节的手术等治疗,但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手术范围及后续治疗对儿童未来生长、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