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牙龈出血可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导致,局部因素包括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不良修复体、刷牙方法不当;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全身疾病等,针对此应进行口腔局部处理及全身因素相关处理,经常出现需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局部因素导致的刷牙牙龈出血
(一)牙菌斑、牙结石堆积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不断堆积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牙结石则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硬物,会持续压迫牙龈,使得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从而在刷牙时导致牙龈出血。一般通过口腔检查可发现牙齿表面有软垢、牙结石等。
(二)牙龈炎
牙龈炎主要是牙龈组织的炎症,通常由牙菌斑引起。炎症会使牙龈红肿、质地变脆,刷牙时受到刺激就容易出血。青春期人群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更容易患牙龈炎导致刷牙出血;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改变,也易出现妊娠期牙龈炎,刷牙时易出血。通过口腔检查可见牙龈颜色暗红、肿胀,探诊易出血等表现。
(三)牙周炎
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疾病,除了牙龈炎症外,还会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刷牙时就会出现牙龈出血情况。一些有吸烟习惯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牙周炎的发展,增加刷牙牙龈出血的风险。口腔检查可发现牙周袋深度增加、牙槽骨吸收等。
(四)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和出血。比如,假牙制作不合适,佩戴后与牙龈贴合不佳,长期摩擦刺激牙龈,就会在刷牙时引起出血。需要检查口腔内修复体情况来判断。
(五)刷牙方法不当
如果刷牙时用力过大,采用横刷法等不正确的刷牙方式,会直接损伤牙龈组织,导致出血。例如,很多人刷牙时横向用力来回刷,会使牙龈退缩、牙根暴露,进而在刷牙时出血。需要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颤动。
二、全身因素导致的刷牙牙龈出血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患者除了刷牙牙龈出血外,还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等异常。
2.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生成等,导致牙龈出血。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其他表现。血常规及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内分泌紊乱
1.妊娠期:如前所述,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易出现牙龈出血。一般在妊娠中期较为明显,分娩后多数牙龈出血症状可减轻。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症,从而导致刷牙牙龈出血。同时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牙龈炎症不易恢复。通过血糖检测等可明确糖尿病情况。
(三)其他全身疾病
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导致血小板减少,进而引起牙龈出血。肝硬化患者可能有肝功能异常、腹水等表现,脾功能亢进患者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可发现血小板等减少。
三、针对刷牙牙龈出血的建议
(一)口腔局部处理
1.对于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导致的出血,应进行洗牙治疗,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减轻牙龈炎症。
2.如果是牙龈炎或牙周炎,在洗牙基础上可能需要进行龈下刮治等进一步治疗,控制牙周炎症。
3.纠正不良刷牙方法,学习并掌握正确的巴氏刷牙法等。
(二)全身因素相关处理
1.如果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或其他全身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肝功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2.妊娠期女性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在妊娠4-6个月时进行简单的口腔治疗,但要避免过度刺激。
3.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同时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总之,刷牙牙龈出血可能由多种局部和全身因素引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如果经常出现刷牙牙龈出血情况,应及时到口腔科或相关科室就诊,以便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