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病变致供血减少,遇心肌耗氧增加时引发缺血缺氧及神经末梢受刺激。临床表现有典型与不典型,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发作时休息用药和缓解期药物、介入或搭桥治疗。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重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时,会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得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地增加供血,就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从而引发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典型的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感。疼痛性质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逐渐缓解,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不典型的心绞痛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牙痛、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忽视。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的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容易被误诊为肺部疾病或心力衰竭等。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痛觉神经敏感性降低,且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掩盖了心绞痛的典型表现。
女性:女性心绞痛发作时可能更易出现不典型症状,如颈部、下颌疼痛,恶心、呕吐等,而且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心绞痛的发作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鉴别。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时,疼痛可能不明显,这是因为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病变,使痛觉传入神经受损,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胸闷、胸部不适等情况,需高度警惕心绞痛的可能。
三、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心绞痛发作时,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有时出现T波倒置。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所谓“伪改善”)。T波改变虽然对反映心肌缺血的特异性不如ST段压低,但如与平时心电图比较有明显变化,也有助于诊断。
动态心电图监测:通过连续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可提高ST-T改变的检出率,有助于心绞痛的诊断及了解胸痛发作时ST-T的变化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治疗方案(如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依据。
四、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
发作时的治疗:患者应立即休息,一般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同时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后1-2分钟开始起效,约30分钟后作用消失,可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
缓解期的治疗:使用药物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症状,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可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等)稳定斑块等。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还可考虑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控制脂质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高脂血症患者要使血脂达到相应的控制目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低于1.8mmol/L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方面的检查,如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等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