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与月经时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及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多在初潮后青少年期发病,月经来潮后开始痛,部位在下腹等,一般无器质性病变体征,治疗用一般和药物治疗;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内异症、腺肌病等,痛从经前开始且进行性加重,有原发病相关表现,需针对原发病治疗,不同人群治疗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痛经:
定义: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发生在月经初潮后的青少年期。
发病机制: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PGFα和PGE增加,尤其是PGFα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其发生还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青春期女性由于对疼痛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且内分泌调节尚未完全稳定,更易受此影响。
继发性痛经:
定义: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发病机制:是因盆腔内存在病变组织,在月经周期中,病变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等改变,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不同病因导致的具体机制不同,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以外的部位,随着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出血,进而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
二、临床表现差异
原发性痛经:
疼痛时间: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可在经前12小时出现,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
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但一般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体征。
年龄因素: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或婚后生育,部分患者痛经可缓解。
继发性痛经:
疼痛时间:疼痛多从月经前开始出现,且进行性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可能不会立即缓解,甚至会持续整个经期。
疼痛部位:除下腹部疼痛外,可因原发病变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盆腔深部疼痛,子宫腺肌病患者多为下腹正中部位的进行性加重的疼痛。
伴随症状:可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有月经失调(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性交痛等,子宫腺肌病患者可伴有子宫增大等体征。
年龄与病史因素: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且往往有相关原发病的病史,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有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等,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经产妇。
三、诊断方法区别
原发性痛经: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痛经出现的时间、疼痛性质及程度等,了解患者一般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或仅有轻微下腹部压痛。
辅助检查:通常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但为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B超等检查,B超下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表现。
继发性痛经:
病史采集:除详细月经史外,要重点询问既往盆腔疾病史,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有盆腔手术史等,子宫腺肌病患者多有多次妊娠及分娩史等。
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可发现异常体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触及盆腔触痛性结节,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质硬等。
辅助检查: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盆腔B超可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病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肌层增厚等表现,血清CA125等肿瘤标志物检查也有助于辅助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四、治疗原则不同
原发性痛经:
一般治疗:重视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和顾虑,从而缓解疼痛。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可通过热敷下腹部等方式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疼痛不能忍受时可选用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子宫收缩和痉挛,缓解疼痛。
特殊人群考虑:青春期女性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非甾体抗炎药,且要根据个体情况合理用药,同时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因为青春期女性心理状态对痛经的影响较大。
继发性痛经:
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继发性痛经的盆腔器质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或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采取药物治疗(如达那唑等)或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有生育需求的继发性痛经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育计划,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对于已完成生育的患者,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关注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健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