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致供需失衡有关,临床表现有特定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及不同人群差异,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诊断靠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发作时和缓解期,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和控制基础疾病。
一、心绞痛的定义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使得心肌供血、供氧与需求之间失衡,心肌缺血缺氧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从而引发心绞痛。
三、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有时也可放射至颈部、咽部或下颌部。
疼痛性质:常为压迫性、闷痛、紧缩感,也可为烧灼感,一般不是尖锐样痛或刺痛。
发作诱因:多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
发作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胸闷、气短,容易被忽视,因为老年人的痛觉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掩盖心绞痛的典型表现。
女性:有时心绞痛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可能更多表现为疲劳、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四、心绞痛的分类
1.稳定型心绞痛
是最常见的类型,发作的频率、诱因、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在数周内无明显变化。其冠状动脉有固定的狭窄病变,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肌缺血。
2.不稳定型心绞痛
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过去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Ⅲ级以上)、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原有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3个月内疼痛频率、程度、时限、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静息型心绞痛(休息状态下发作,发作持续时间通常>20分钟)、梗死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可能不稳定,有破裂倾向,容易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五、心绞痛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倒置等改变。如果ST段压低≥0.2mV,提示可能为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有助于心绞痛的诊断及了解心绞痛发作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2.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情况,对于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具有重要意义。
六、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1.发作时的治疗
患者应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同时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2分钟即可起效,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2.缓解期的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等),扩张冠状动脉;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等。
非药物治疗:对于有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等)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改善心肌供血。
七、心绞痛的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140/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目标血压应更低,如<130/80mmHg。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尽量接近正常范围,以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降低心绞痛的发生风险。
高脂血症:积极控制血脂水平,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高的患者,应使用他汀类等调脂药物,将LDL-C控制在目标值以下,如对于高危患者,应将LDL-C控制在<1.8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