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心脏瓣膜疾病,指心脏舒张期主动脉瓣不能正常关闭致血液反流回左心室。病因有先天性(如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等)和后天性(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根部扩张、老年退行性变等)。病理生理是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及功能改变。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期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及典型体征。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治疗分内科(针对并发症,生活方式调整)和外科(严重时手术置换瓣膜)。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指主动脉瓣在心脏舒张期时不能正常关闭,导致血液从主动脉反流回左心室的一种心脏瓣膜疾病。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某些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可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比如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等,胎儿在发育过程中主动脉瓣结构形成出现异常,导致瓣膜关闭功能缺陷,这种情况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可能存在,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定倾向性,生活方式一般对此类先天性因素无直接影响,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有先天性心脏疾病家族史的个体需更关注心脏情况。
2.后天性因素
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后天性病因,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主动脉瓣,使瓣膜发生炎症、纤维化、挛缩等病变,影响瓣膜的关闭功能,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反复的链球菌感染引发免疫反应损伤瓣膜,生活中不注意预防链球菌感染(如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微生物感染主动脉瓣,导致瓣膜受损,出现关闭不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男性相对可能稍多一些,不良的口腔卫生等情况可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引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比如不经常刷牙、洗牙,口腔内细菌滋生易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主动脉根部扩张:如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主动脉根部扩张,使主动脉瓣环扩大,瓣膜相对短小,不能完全关闭,马方综合征有一定的遗传特点,男女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主动脉根部负担的行为,以防病情进展。
老年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瓣出现退行性改变,瓣叶增厚、钙化等,影响关闭功能,多见于老年人群,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相对男性更易受老年退行性变影响主动脉瓣,生活中长期的高脂饮食等可能加速瓣膜的退行性改变。
二、病理生理变化
1.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心脏舒张期时,主动脉内部分血液反流回左心室,使得左心室在舒张末期接受的血液量较正常增多,左心室为了维持正常的泵血功能,会逐渐发生代偿性扩张,初期心肌收缩力可能增强,以克服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
2.左心室功能改变:长期容量负荷过重,左心室心肌可能会出现重构,早期通过扩张等代偿机制尚能维持正常的射血功能,但随着病情进展,心肌重构加重,可能会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心悸、乏力等,这是因为心脏的代偿机制还能维持基本功能,患者生活方式一般不受明显影响,只是在剧烈运动后可能会感觉不适比常人更明显。
进展期:随着反流程度加重,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后出现气促,逐渐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表现;还可能出现心绞痛,这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表现无明显特殊差异,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使症状更复杂;此外,还可能有头晕、乏力等心输出量减少的表现。
2.体征:典型的体征有主动脉瓣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周围血管征,如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毛细血管搏动征、枪击音等,这些体征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表现相似,但需要专业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准确发现。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瓣膜反流的程度、主动脉瓣及主动脉根部的情况等。通过超声心动图能清晰看到主动脉瓣关闭时出现反流束,测量反流面积等指标来评估反流程度,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能较好地进行检查,是无创且有效的诊断手段。
2.X线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增大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但不如超声心动图直接准确。
3.心电图检查: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厚、ST-T改变等表现,辅助判断心脏的电活动及结构改变情况。
五、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进行处理,比如心力衰竭时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控制血压等,延缓病情进展,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药物选择需考虑个体差异,老年患者可能要更谨慎选择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生活方式上建议患者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根据心功能情况)等。
2.外科治疗: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主动脉瓣置换术等,通过手术更换病变的瓣膜,恢复瓣膜的正常功能,手术适应人群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女性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要考虑自身激素等因素对手术恢复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