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本身一般不直接致盲,但高度近视可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增加失明风险,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高度近视特点及风险有差异,可通过控制用眼时间、保持正确姿势、定期眼部检查、增加户外活动、合理饮食等措施预防高度近视相关致盲风险。
一、近视度数与失明的关系
近视本身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失明,但高度近视(通常指近视度数大于等于600度)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进而增加失明的风险。
(一)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及其致盲风险
1.视网膜脱离
发生机制: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延长,视网膜变得相对薄弱且伸展性增加。眼内的玻璃体也可能发生变性、液化等改变,这些因素使得视网膜更容易受到牵拉而发生脱离。例如,有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视力人群。在一些长期追踪的队列研究中发现,高度近视患者中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可达到一定比例,且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风险进一步升高。
对失明的影响:视网膜是眼睛感知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重要结构,一旦发生脱离,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因为视网膜脱离后,其感光功能受到破坏,无法正常传递视觉信息到大脑。
2.黄斑病变
发生机制:高度近视可引起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劈裂、黄斑萎缩等病变。高度近视导致眼内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使得黄斑区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比如,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会导致黄斑区出血、渗出,进而损害黄斑的感光功能。相关研究显示,高度近视患者中黄斑病变的发生率随近视度数的升高而增加。
对失明的影响:黄斑是眼睛视觉最敏锐的区域,负责精细视觉和色觉等重要功能。黄斑病变会严重影响视力,如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导致失明。例如,黄斑萎缩会使黄斑区的感光细胞逐渐减少,视力逐渐下降至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3.青光眼
发生机制:高度近视患者的眼部结构改变可能影响房水的流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从而增加青光眼的发生风险。高度近视引起的眼轴变长等因素可能干扰了房水正常的循环途径,使得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一些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中青光眼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对失明的影响: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受损为特征的眼病,视神经受损会导致视野逐渐缺损,若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可导致失明。因为眼压升高会压迫视神经,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功能,长期下来视神经逐渐萎缩,视力也随之丧失。
二、不同年龄段高度近视的特点及风险差异
(一)儿童及青少年高度近视
1.特点
儿童青少年时期近视度数可能进展较快,若不及时干预,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此阶段身体仍在发育,眼轴也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读写姿势不正确等)会加速近视度数的加深。
2.风险
由于眼轴持续增长,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而且儿童青少年对视力下降的感知可能不如成年人敏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视力变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进而增加了致盲的风险。例如,一些小学生高度近视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视网膜脱离等问题,导致视力严重受损。
(二)成年人高度近视
1.特点
成年人高度近视的眼轴已基本稳定,但眼部的病理性改变可能逐渐显现。如视网膜、黄斑等部位的病变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2.风险
同样面临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威胁,且随着年龄增加,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能进一步升高。例如,中年后的高度近视患者,由于长期的眼部结构改变,黄斑病变的发生率可能较年轻时有所增加,从而影响视力,增加失明风险。
三、预防高度近视相关致盲风险的措施
(一)用眼习惯方面
1.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儿童青少年每次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超过30-40分钟,然后要休息10-15分钟,可以眺望远方或做眼保健操等。成年人也应避免长时间连续近距离工作,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这是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眼睛的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近视度数加深,增加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2.保持正确读写姿势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读写时都要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约33厘米,胸部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正确的姿势有助于减轻眼睛的疲劳,防止近视度数过快增长。
(二)定期眼部检查
1.儿童青少年
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散瞳验光、眼底检查等。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近视度数的变化以及眼部是否出现病理性改变,如视网膜是否有变性区等,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成年人高度近视者
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除了视力、验光检查外,重点要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情况,以及眼压测量等,及时发现青光眼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致盲风险。
(三)生活方式调整
1.增加户外活动
儿童青少年每天应保证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成年人也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研究表明,充足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延长,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对于高度近视的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2.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以及叶黄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绿色蔬菜等。这些营养物质对眼睛的健康有益,有助于维护视网膜等眼部结构的正常功能,降低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叶黄素可以在黄斑区积累,起到抗氧化和保护黄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