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是在窦性心律基础上心室提前搏动,发生机制与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常见表现为部分无症状或有心悸、胸闷等,通过病史采集、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调整生活方式,有者积极治基础病,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窦性心律室性早搏的定义
窦性心律是指由窦房结发起的心律,是正常的心律起源。而室性早搏是指心室在正常窦性激动之前提前发生的一次异位搏动。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就是在窦性心律的基础上,存在心室的提前搏动现象。
二、发生机制
1.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
心室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发生改变,例如钾离子、钠离子等通道的通透性异常,导致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高,从而容易产生提前的异位起搏点,引发室性早搏。从细胞电生理研究角度,多种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功能异常可能参与其中,有研究表明某些钾通道基因的突变会影响心室肌细胞的复极过程,进而增加室性早搏发生的可能性。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不稳定,使得心肌细胞容易产生异常的除极活动,当这种异常除极活动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触发室性早搏。
2.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失衡。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可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诱发室性早搏;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通常起抑制心脏活动的作用,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交感神经占优势时,就可能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例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人群,往往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失调,更易出现窦性心律室性早搏的情况。
三、常见表现
1.症状方面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
有些患者会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的异常,可能是心跳加重、漏跳感等。还有些患者可能会有胸闷、胸痛等不适,但一般胸痛持续时间较短,程度也不太严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晰,更多表现为玩耍时突然出现精神状态的短暂改变,而成年患者可能更易准确描述心悸等不适症状。
2.心电图特征
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QRS波群时限通常大于0.12秒。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另外,室性早搏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的间期(称为配对间期)一般是固定的,但也可能存在一定变异。
四、评估与检查
1.病史采集
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信息。比如年轻患者如果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生活方式,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心脏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否与室性早搏的发生相关;老年患者则要询问是否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引发室性早搏。
还需询问室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发作时的症状严重程度、是否有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激动、喝咖啡、浓茶等)以及既往治疗情况等。
2.心电图检查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室性早搏的存在,观察其形态、频率等特征。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能够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评估室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分布规律以及是否存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例如通过Holter监测可以发现患者在白天活动时室性早搏发作频繁,而夜间休息时发作较少的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3.其他检查
对于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查看是否存在心肌肥厚、心室扩大、瓣膜病变等情况。如冠心病患者可能会有心肌缺血导致的室壁运动异常等超声表现。血液检查方面,可能需要检测心肌酶谱、电解质等,以排除心肌损伤、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等可能引起室性早搏的因素。
五、处理原则
1.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如果患者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且室性早搏症状不明显,一般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建议患者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减少吸烟、饮酒、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如果室性早搏症状较为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因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例如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观察,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缓解;而对于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美西律等药物,但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2.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首先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需要控制血压,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合并室性早搏的情况,在治疗基础心脏病的同时,根据室性早搏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果室性早搏频繁发作且伴有明显症状,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注意这类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需要权衡利弊。例如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脏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出现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时,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玩耍导致疲劳等。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儿童患者如果因病毒性心肌炎导致室性早搏,除了针对心肌炎进行治疗外,对于室性早搏的处理要更加谨慎,以保护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评估和处理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案时,要综合权衡利弊。例如老年患者进行Holter监测时要考虑其耐受能力,可能需要适当缩短监测时间。在药物治疗方面,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密切监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和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要鼓励其适度运动(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保持心情舒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