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是发生于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可由肌肉劳损、受寒、外伤引发,临床表现有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固定压痛点,主要依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初步诊断并结合影像学辅助,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疼痛明显可药物辅助且特殊人群需留意相关情况。
一、定义
肌筋膜炎是一种发生于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导致局部出现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等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肌肉劳损: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过度劳累等可使肌肉反复处于紧张状态,引发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筋膜从而诱发炎症。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患颈部肌筋膜炎。
2.受寒:寒冷潮湿的环境可引起肌肉筋膜血管收缩、缺血、水肿,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如冬季在寒冷环境中暴露时间过长,易导致肌筋膜炎发生。
3.外伤:急性外伤后处理不当,可能转为慢性肌筋膜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炎症持续存在。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患处常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且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劳累后疼痛往往加重。
2.肌肉紧张或痉挛:患病部位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现象,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僵硬。
3.固定压痛点:存在固定的压痛点,压痛点部位通常伴有局部肌肉挛缩、结节等,按压该压痛点时可引发疼痛,并可向远处放射。
四、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结合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以排除其他如骨折、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五、治疗原则
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让患者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通过热敷、红外线照射、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若疼痛明显,可考虑药物辅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药物,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例如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疗法,孕妇则需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后再谨慎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