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采集需询问症状表现、既往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体格检查包含前鼻镜与鼻内镜检查,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特殊人群中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血糖控制,儿童检查需轻柔并多学科协作。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表现,包括是否存在鼻塞、流涕(可为脓性或血性)、面部疼痛或肿胀、嗅觉减退等;了解既往病史,尤其关注是否有糖尿病等易并发真菌鼻窦炎的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情况。
二、体格检查
1.前鼻镜检查:观察鼻腔内有无干酪样物、息肉样组织、痂皮等异常表现,留意鼻腔黏膜色泽、有无充血肿胀及分泌物情况。
2.鼻内镜检查:可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及鼻窦内部结构,查看是否存在真菌团块、黏膜病变等,有助于发现肉眼不易察觉的病变细节。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CT检查:为常用手段,可见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部分侵袭性真菌鼻窦炎病例可伴有骨质破坏,非侵袭性者多表现为鼻窦内均匀密度增高影,部分病例可见高密度钙化影,对评估病变范围及骨质受累情况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能更好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对判断颅内、眶内等邻近结构受累情况有优势,有助于鉴别诊断。
2.实验室检查
鼻腔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取鼻腔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分泌物培养能明确真菌种类,但需注意避免标本污染影响结果准确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真菌鼻窦炎的金标准,通过手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显微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和孢子,根据菌丝形态、结构等可区分不同类型的真菌鼻窦炎(如曲霉菌性、毛霉菌性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需格外重视血糖控制,在诊断过程中应积极评估血糖水平并协同内分泌科管理血糖,以利于疾病诊断及后续治疗。
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因不配合或操作不当造成鼻腔黏膜损伤,同时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综合分析检查结果,必要时需与儿科、耳鼻喉科多学科协作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