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有多种症状表现。疼痛是常见症状,腰背部多见,有特定规律;脊柱易变形,因骨强度下降椎体压缩;易骨折,好发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有骨质疏松病史者再骨折风险高;还会致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骨折等可使肺活量等减少,出现胸闷气短等。
典型表现:疼痛是骨质疏松常见的症状之一,以腰背部疼痛较为多见。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年龄与性别影响:在老年人群中,由于骨骼退变等因素,疼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女性在绝经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丢失加快,疼痛发生的几率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更易加重。
脊柱变形
发生机制:骨质疏松会使骨强度下降,椎体容易压缩变形,导致身高变矮、脊柱畸形等。例如,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不良的姿势,如弯腰驼背等,会加重脊柱变形的程度,而骨质疏松患者本身骨骼强度降低,更易因姿势问题导致脊柱进一步变形。
骨折
好发部位: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比如,椎体骨折可因咳嗽、打喷嚏、轻微负重等引起;髋部骨折多在摔倒后发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危害较大的一种,常导致患者长期卧床,进而引发肺炎、血栓等并发症;腕部骨折则多因跌倒时手掌撑地所致。
病史与风险: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升高,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骨折后的恢复难度也会增加,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其他症状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情况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较为常见,与胸廓的变形影响肺部的正常功能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