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甲型由HAV引起,粪-口传播,儿童青少年易感染,多急性且可康复;乙型由HBV引起,母婴、血液、性传播,不同年龄可感染,部分转慢性;丙型由HCV引起,血液、性、母婴传播,易转慢性致严重后果;丁型依赖HBV复制,传播途径同乙型,感染加重肝损;戊型由HEV引起,粪-口传播,成年易感染,孕妇病情重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其感染后多表现为急性病程,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一般不会慢性化。在生活方式方面,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如未养成良好的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等。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和性传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新生儿因母婴传播风险较高,若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感染几率较大;成年人感染后部分可自愈,部分会转为慢性感染。生活方式中,有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高危行为的人群感染风险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长期关注病情,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
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也可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各年龄人群均易感,感染后易转为慢性,慢性丙型肝炎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生活中,有输血史、共用注射器史或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需警惕感染。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等相关监测和治疗。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因此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传播。感染方式通常是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基础上重叠感染。人群易感性无特殊差异,感染后可加重肝脏损害,病情相对复杂。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可导致爆发流行,感染多见于成年人群,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相对严重,流产、死胎等风险增加,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